進入內容區塊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中央內容區塊

武器公園介紹

新北市武器公園

新北市武器公園

武器公園介紹

為了推廣公墓公園化,新北市政府特別協調國防部提供陸、海、空軍各式武器,將原本的軍人公墓打造成國內最具規模的武器公園。園區內武器曾參與保衛台海安全長達數十年之久,如今不僅伴隨國軍英靈,也為民眾增加休憩放鬆的園地。

武器公園DM下載:

  • 空優迷彩塗裝的F-5E戰鬥機

    空優迷彩塗裝的F-5E戰鬥機

  • 地優迷彩塗裝的F-5E戰鬥機

    地優迷彩塗裝的F-5E戰鬥機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F-5E老虎二式戰鬥機

F-5E戰鬥機為美國諾斯羅普(Northrop)公司於民國61年(1972年)改良F-5A戰鬥機而來,稱為老虎二式(TigerⅡ)。該型機較F-5A型加強引擎推力,提高速度至1.6馬赫,並增強空中纏鬥能力。

民國62年(1973年)我國與美國簽訂協訂,在台灣合作生產F-5E戰機,這項計劃稱為「虎安計劃」(Peace Tiger),由「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漢翔公司前身)負責生產,第一架於民國63年出廠並命名為「中正」式戰鬥機。

我國一共生產了242架F-5E單座型戰鬥機與66架雙座的F-5F,佔全球生產量約1/4,是全球最大的使用國。F5-E也成為我國空軍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主力戰鬥機。在全盛時期,空軍共有5個作戰聯隊裝備了F-5E/F戰機。

F5-E機身輕巧靈活,可擔任對空及對地攻擊任務。雖然已逐步退役,仍有部分F-5E/F在服役中。

語音導覽:F-5E戰鬥機語音介紹

雙座教練型的TF-104G戰鬥機

雙座教練型的TF-104G戰鬥機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TF-104G星式戰鬥機

F-104星式戰鬥機(Star Fighter)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於1950年代設計的噴射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過兩倍音速的戰機。美國總計生產了2,580架各型F-104戰機。

美國飛行員經歷韓戰後,普遍認為新一代戰機的設計重點應該要重視輕巧、高爬升率及高空高速性能。因此,F-104的機身設計非常細長,機翼很短,就像個飛彈一樣,到了60年代仍是高空高速戰鬥機的代表。

中華民國是美國盟邦中最早獲得F-104戰機的國家,第一架F-104A於民國49年(1960年)引進。F-104曾是我國空軍主力戰鬥機,民國56年(1967年)在金門附近發生「一一三空戰」,我空軍創下擊落共軍兩架米格19的紀錄,這是全世界F-104戰鬥機創下的第一個空戰勝利。

國軍總共使用238架F-104,於民國87年(1998年)全部除役,服役長達38年,保衛台海安全,勞苦功高。此架為TF-104G雙座教練型,有前後兩個駕駛座,主要供訓練任務使用。

語音導覽:TF-104G戰鬥機語音介紹

自貴陽軍艦除役的MK30型5吋炮

自貴陽軍艦除役的MK30型5吋炮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MK30型38倍徑單管5吋炮

本裝備為MK30型38倍徑單管5吋炮,自海軍貴陽軍艦(DDG-908)除役。

美國海軍在民國23年(1934年)研發了MK12型5吋炮,炮管長度是火炮口徑的38倍,以這門炮為基礎不斷改良,設計了有密閉炮塔的單裝MK30型5吋炮以及雙聯裝的MK38型5吋炮,成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驅逐艦、護衛艦等小型艦隻的主炮。此外5吋炮也做為戰鬥艦或巡洋艦的副炮。

MK30型5吋炮的性能相當優秀,仰角可達85度,可以進行對艦及對空射擊,屬於高平兩用艦炮,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非常重要的火炮。

我國海軍自民國43年(1954年)起獲得此型艦炮,自美軍接收的數種艦隻上都有,例如貴陽級驅逐艦(Fletcher)與「山字號」護衛艦等,日後已全數汰除,部份炮塔被移至陸地上當成固定炮台使用。

語音導覽:MK30型5吋炮語音介紹

廬山軍艦海錨

廬山軍艦海錨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廬山艦海錨

廬山軍艦原本是美國海軍公牛號快速運輸艦(Bull,APD-78),民國55年(1966年)移交我國,民國84年(1995年)除役,此處展示其海錨。

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海軍為了保護運輸船隊而大量建造了護衛驅逐艦(Destroyer Escort,DE),然而在太平洋島嶼的作戰經驗發現,在某些地區,這些小型艦隻比大型運輸艦更方便進行快速運補。因此美軍將部分護衛驅逐艦拆除武器,增加登陸小艇,增設陸戰隊船艙,換裝五吋炮強化岸轟支援能力,這類改裝的護衛驅逐艦改名為快速運輸艦(代號為APD),美軍在二戰中總共改裝了126艘APD。

我國海軍在1960年代共取得12艘APD,稱為「山」字號巡防艦。1990年代臺海危機前後除役,現今保留海錨紀念。

語音導覽:廬山軍艦海錨語音介紹

中肇軍艦海錨

中肇軍艦海錨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中肇艦海錨

中肇軍艦(LST-217)原為美軍LST-400戰車登陸艦(USS Bradley County),民國32年(1943年)編入美國海軍艦隊服役,於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過西西里島及諾曼地登陸戰役。戰後基於中美協防條約提供我國,民國44年(1955年)在美國聖地亞哥港舉行交接儀式,命名為中肇軍艦。

LST在我國海軍編為「中」字號,特徵是搶灘時艦艏大門會往左右打開並放下跳板,讓車輛直接由船艙內駛出上岸,暱稱「開口笑」。

中肇軍艦足跡遍布各外島,民國99年(2010年)舉行除役典禮,服役約55年期間,總共航行6萬1千4百90個小時、42萬8千9百60海浬。此海錨即為中肇軍艦使用之錨具。

錨是船舶停泊時固定船隻用的工具。最早由中國人發明,後經西方人改良。一般主錨都是設置在船頭兩側,「中」字號登陸艦的主錨設在艦艉,艏錨為輔助錨。主錨的用途是在搶灘前先拋於外海,當退灘時就可以利用艦上絞車反向把船拉離海灘回到海中。

語音導覽:中肇軍艦海錨語音介紹

我國自製的CR-201干擾火箭發射架

我國自製的CR-201干擾火箭發射架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CR-201干擾火箭發射架

本裝備為我國自製的CR-201干擾火箭發射架,自海軍貴陽軍艦(DDG-908)除役。

中科院自民國65年(1976年)開始研發CR-201干擾火箭,並於民國68年(1979年)試射成功。發射架是以「工蜂四型」多管火箭的20聯裝發射架為基礎,發展出艦用型的16聯裝發射架。

CR-201干擾火箭發射架主要安裝於老陽字號驅逐艦,發射管為4×4矩陣方式配置共計16管、單一發射管管徑5又1/8吋,射速最大每分鐘1發,射程3.8公里。

主要功能為發射干擾彈,配合艦上的電戰及射控系統操作,對敵人偵搜或是來襲飛彈發揮干擾、誘敵的效果。民國95年(2006年)老陽字號陸續除役後,改裝在人員運輸艦及若干補助艦艇上。

語音導覽:CR-201干擾火箭發射架語音介紹

鍾山艦俥葉

鍾山軍艦俥葉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鍾山軍艦俥葉

一般船隻要在海上航行,需要產生動力來驅動螺旋槳葉旋轉,攪動海水形成前進的力量,船隻的螺旋槳稱為「俥葉」。

一具「俥葉」可能由數片「槳葉」組成,每一片「槳葉」都呈現彎曲的弧度,造成螺旋的效果。小型船隻多半只有一具俥葉,大型艦隻如航空母艦會有四具俥葉。

當俥葉在水中旋轉時,就產生推力,使船隻前進。俥葉轉動越快,推力就越大。當俥葉反向旋轉時,船隻就會倒退。另外配合控制方向的船舵,就可以操控船隻在海上航行。

此處展示俥葉為鍾山艦所有,屬於「山」字號巡防艦。鍾山軍艦原本是美國海軍的快速運輸艦(Blessman,APD-48),民國56年(1967年)移交我國,民國84年(1995年)除役。

語音導覽:鍾山軍艦俥葉語音介紹

構造簡單輕巧的75山炮

構造簡單輕巧的75山炮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75山炮

75公厘榴彈炮是美國於1920年代,為適應複雜地形作戰而研製的輕型火炮。

這是一種便於拆解與組合的火炮,構造簡單、重量輕巧,可以迅速拆解成幾個部分便於士兵攜行,可以應用在山地作戰或是傘兵空降作戰,也可以用吉普車牽引當成一般火炮使用,機動性極高。

此榴彈炮最初的型號為M1,口徑為75公厘,全炮僅重667公斤。後來經過數度改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繼續生產,編號為M116。

除了美軍使用之外,也提供給許多盟邦,主要使用國家為英國及我國。國軍在抗戰及戰後一共接收了762門此型火炮,國軍習慣稱為「75山炮」。因為便於攜行、體積小容易隱蔽、射擊後也可以快速變換陣地,加上可靠度又高,獲得不錯的評價。

語音導覽:75山炮語音介紹

M1 40公厘高射炮

M1 40公厘高射炮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M1 40公厘高射炮

M1 40公厘高射炮為美國自1941年開始生產的高射炮,原型為瑞典波佛斯公司(Bofors)設計,是一款性能優秀、廣為世界各國使用的火炮。

波佛斯40公厘高射炮在民國22年(1933年)問世,原型號稱為Bofors 40 mm L/60,除對空射擊外也可以對地面及海上目標射擊,射速快、精度良好、可靠度高,推出後大受各國好評,美國遂放棄自行開發轉向波佛斯公司授權生產以供應美國軍火龐大的需求。美製的40公厘炮編號為M1,除了美國陸軍和海軍廣泛使用外也供應其他盟邦。

我國於民國42年(1953年)自美軍接收M1防空炮,慣稱「40炮」,至今仍在服役中。

語音導覽:M1 40公厘高射炮語音介紹

M-42雙管40公厘防空炮車

M-42雙管40公厘防空炮車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M-42雙管40公厘防空炮車

美造M-42(Duster)自走防空炮車自民國42年(1953年)起服役,我國於民國47年(1958年)接收此裝備,作為機動低空防禦之用。

M-42是M-41輕戰車的衍生車種,使用M-41戰車的底盤改造,炮塔改成開放式設計,裝配M2A1雙聯裝40公厘防空快炮,採用人工裝填彈藥,射速達每分鐘120發(單管),操作共需六人。

自走防空炮的設計用意是賦予防空炮機動性,可以跟上戰車前進,提供野戰防空需求。M-42不僅可以對付低空的敵機,用來掃射地面步兵也很有威力。

隨著飛機速度越來越快,這種傳統防空炮漸被雷達指揮快炮以及防空飛彈取代,但仍有部份M-42繼續在服役中。

語音導覽:M-42雙管40公厘防空炮車語音介紹

曾為國軍主力的M-41戰車

曾為國軍主力的M-41戰車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M-41A3戰車

M-41華克猛犬式戰車是美國在1950年代發展的輕戰車,主要擔任部隊前哨與偵察任務,以韓戰中車禍身亡的華克中將命名。M-41的機動性非常強,路面時速可達70公里以上,曾參加韓戰、越戰。我國自民國47年起接收大約675輛,成為當時國軍的主力戰車。 由於M-41車身較小、機動性強,過去大量部署在外島地區以克服地形與狹窄道路等限制,或是配供海軍陸戰隊使用,適合以登陸艇方式運送。

M-41直到90年代後期逐步淘汰,我國自行將少部份M-41升級,改用新型國產76公厘主炮、新的瞄準系統、新型柴油發動機以及反應裝甲等裝備,稱為M-41D,目前仍在服役中。

語音導覽:M-41A3戰車語音介紹

自新康軍艦除役的MK3型40公厘單管炮

自新康軍艦除役的MK3型40公厘單管炮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MK3型40公厘單管炮

本裝備為美造MK3型40公厘單管炮,自海軍新康軍艦(AP-526)除役。

美軍在二次大戰中為了強化軍艦的防空能力設計了此款防空炮,改良自M1高射炮,同時也可對水面目標射擊,普遍裝在海軍各大小艦艇上。

我國自民國34年(1945年)接收太康護航驅逐艦(DE21),首度取得此款武器(太康軍艦配有3門MK3型40公厘單管炮)。我國海軍艦艇的單管MK3型炮多見於一些後勤輔助艦艇,如中字號戰車登陸艦(LST)、快速人員運輸艦(AP)及油料運輸艦(AOG)等,作為艦艇防衛武器,經多年使用後已汰除。

語音導覽:MK3型40公厘單管炮語音介紹

體積輕巧的M-24霞飛式輕戰車

體積輕巧的M-24霞飛式輕戰車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M-24霞飛式輕戰車

M-24霞飛式輕戰車(Chaffee,紀念霞飛將軍)是美國於二次大戰後期推出的武器,以取代老舊的M-3與M-5輕戰車,由凱迪拉克汽車公司設計製造。

M-24是一種體積輕巧、性能優秀的戰車。它的速度快,路面速度可達時速56公里。主炮為75公厘炮,具有一定的火力,非常適合擔任戰場前線的偵察任務,可說是二次大戰中性能最好的輕戰車,一共生產了3,300輛。

M-24戰車自1944年3月開始量產,但直到1944年12月才運抵法國,參加了「突出部之役」。歐洲戰爭在1945年5月結束,M-24表現的機會並不多。後來參加了韓戰及越戰。

國軍自民國42年(1953年)起接收了近3百輛M-24戰車,將原本的汽油引擎更換為柴油引擎、廢除了副駕駛座及附屬機槍、更名為M-24A1。

國軍自民國83年起將M-24A1配屬臺灣東部以及外島地區,這些地區比較適合小型戰車活動,甚至做為外島的固定炮台使用。大約在民國85年(1996年)全數除役。

語音導覽:M-24霞飛式輕戰車音介紹

守護臺海將近40年的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守護臺海將近40年的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園區展示武器介紹

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Nike-Hercules,MIM-14)自民國48年(1959年)加入國軍服役,直到民國86年(1997年)除役,守護臺海安全將近40年。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射機開始出現,噴射機速度快,讓傳統高射炮失去效用,於是美國開始發展防空飛彈。勝利女神飛彈即是美國早期的長程防空飛彈,自1945年起研發,1951年發展成功。國軍所使用的是改良型,稱為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此型飛彈相當巨大,長度達到12.52公尺,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40公里。速度更高達音速3.6倍,可以有效攔截敵人飛機。前方彈頭部位可以裝上500公斤炸藥,爆炸威力強大。

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分為兩截,後方為第一級固體火箭助推器,前方為第二級飛彈本體。第一級火箭助推器是由四管火箭組成,可以幫助飛彈發射初期的加速,當固體燃料燒完之後便會脫離,剩下第二級飛彈本體繼續飛向目標。

美國除了自身使用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之外,還大量提供盟邦使用,包含我國、韓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希臘、土耳其等國家都有它服役的軌跡,直到80年代新型的愛國者飛彈出現之後才逐步淘汰除役。

語音導覽: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語音介紹

  • 瀏覽人次:11768
  • 更新日期:2021-10-25